近日,知名制片人于正在公开场合评价演员刘昊然"是电影咖,基本不接剧",引发舆论对演员定位与行业选择的热议。这一言论既折射出刘昊然近年来的作品轨迹,也暗含影视行业对演员市场价值的判断标准。
刘昊然的"电影咖"标签:数据与作品背书
自2015年凭借《唐人街探案》系列跃升为票房担当,刘昊然主演电影累计票房已突破百亿,其《一点就到家》《四海》等作品均以电影为主要载体。尽管他曾出演《最好的我们》《琅琊榜之风起长林》等剧集,但近年作品明显向电影倾斜,2023年至今仅客串《县委大院》,这种选择使其"电影咖"形象深入人心。
于正言论背后:行业对演员的"类型化"期待
于正的判断实则反映影视圈对演员的"赛道划分"。电影演员通常被视为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双重载体,而剧集演员更依赖持续曝光与观众黏性。刘昊然选择深耕电影领域,既符合其"少年感"与"文艺气质"的市场定位,也契合电影行业对"实力派小生"的培育需求。
电影与剧集的博弈:演员如何平衡?
尽管刘昊然以电影为主,但完全放弃剧集未必是最优解。例如,易烊千玺通过《长安十二时辰》完成从偶像到演员的转型,再进军电影圈;张若昀则以《庆余年》系列稳固剧集地位,同时参演《1921》等电影。刘昊然若能偶尔回归剧集,既可保持观众新鲜感,也能通过不同媒介拓展表演维度。
行业趋势:演员定位的流动性与多元化
于正的言论也暴露出行业对演员的刻板印象。随着流媒体崛起,电影与剧集的界限日益模糊,演员完全可以通过"电影+剧集"的组合策略实现价值最大化。刘昊然若能在保持电影质感的同时,精选符合个人气质的剧集角色,或许能打破"电影咖不接剧"的固有认知,为职业发展开辟新可能。
当于正的点评引发讨论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演员的选择,更是影视行业对人才定位的深层逻辑。在电影与剧集的十字路口,刘昊然的每一步都将成为行业观察的样本——是坚守电影领域的纯粹性,还是探索跨界的可能性,答案或许就藏在他未来的作品里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