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国内社交媒体上关于“喝牛奶后腹胀”的讨论持续升温,从乳糖不耐受的科普到消化不良的应对策略,这一日常现象引发广泛关注。记者梳理医学研究与临床案例发现,腹胀并非单一因素导致,而是涉及饮用习惯的多维问题。
过量饮用
一次性摄入超过500毫升牛奶,易导致胃部扩张,引发腹胀。专家指出,过量饮用会延长胃排空时间,尤其在空腹状态下,牛奶中的蛋白质结合形成凝块,进一步加重消化负担。建议成年人每日牛奶摄入量控制在300毫升以内,分次饮用并搭配面包等碳水化合物,可降低腹胀风险。
乳糖不耐受:决定的“消化盲区”
国内约85%的成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乳糖酶缺乏,这类人群饮用牛奶后,未被分解的乳糖发酵,产生氢气、二氧化碳等气体。上海交通大学研究显示,乳糖不耐受者饮用200毫升牛奶后,肠道气体量可增加300%,导致腹胀、腹泻等症状。专家建议此类人群选择零乳糖牛奶或酸奶,或分次少量饮用并搭配益生菌补充剂。
消化不良
慢性胃炎、胃溃疡患者对牛奶中蛋白质的消化能力下降。广州中山大学临床数据显示,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饮用牛奶后腹胀发生率是健康人群的2.3倍。建议此类人群避免空腹饮用冷牛奶,可选择温热的舒化奶,并配合健胃消食片等药物促进消化。
少数人对牛奶中的α-S1酪蛋白过敏,饮用后会出现腹胀、皮疹甚至呼吸困难。国内过敏原检测机构统计显示,牛奶过敏在儿童中的发病率约为2.5%,成人中不足0.5%。专家强调,若饮用牛奶后出现全身性症状,需立即就医并进行过敏原检测,日常应避免所有乳制品摄入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