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8月,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沙新镇20余个老旧小区的1700余个门禁系统集体瘫痪,楼道门24小时敞开,居民用石块抵门、绳索拴门的场景成为社区常态。这场看似技术故障的危机,实则是政府民生工程在实施七年后暴露的系统性治理困境,更折射出公共服务外包模式下的深层矛盾。
一、失效门禁背后的“政府包袱”
2017年,川沙新镇为提升老小区“关门率”,出资安装2400余个“智慧门禁”,初衷是减少入室盗窃。然而,七年维保费用超3000万元,且企业服务质量逐年下降——维修响应迟缓、投诉处理推诿,令政府陷入“续保亏本、停保失序”的两难境地。2025年5月维保合同到期后,镇政府决定不再续签,直接导致门禁系统因云端服务中断而彻底瘫痪。
二、技术依赖与权责模糊的双重陷阱
涉事门禁采用“云端控制+本地设备”架构,设计初衷是降低初期成本,却埋下安全隐患:当企业停止服务,本地设备因失去授权而失效。更关键的是,改造时未明确产权归属与管理责任,物业以“政府安装”为由推脱,居民则因缺乏参与感而消极应对。这种“政府买单、物业甩手、居民无奈”的三角关系,最终将民生工程异化为“政府包袱”。
三、基层治理的可持续性悖论
川沙新镇的困境并非孤例。数据显示,2025年上海多个区县因政府主导的设施改造引发纠纷,暴露出三大共性:
目标错位:政府将门禁视为治安手段,却忽视居民对便利性的需求,导致部分小区门禁使用率不足30%;
成本转嫁:维保费用实质是公共财政承担个体安全成本,当政府退出,风险立即转嫁至居民端;
技术锁定:单一供应商垄断市场,政府在合同到期后缺乏议价能力,陷入被动。
四、破局之路
浦东新区已启动改革试点:
技术升级:要求新门禁必须具备“离线模式”,即使云端中断,刷卡、密码等基础功能仍可运行;
权责明晰:通过“智慧社区基金”,由政府、物业、居民按比例出资,形成可持续维护资金池;
市场接单:引入三家供应商形成竞争,强制预留本地管理接口,避免服务中断。
这场门禁危机,犹如一面镜子:当政府沉迷于“开工仪式”的政绩光环,当企业追逐“独家协议”的垄断利润,当居民习惯于“等靠要”的被动心态,民生工程的可持续性必然走向崩塌。唯有构建“政府引导、市场运作、居民参与”的多元共治模式,才能让民生工程真正“民有所呼,我有所应”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