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秋之日,民间素有“啃秋”之俗。这一口“啃”下去,咬住的是盛夏的余温,品出的却是秋日的况味。所谓“啃秋”,又称“咬秋”,实为立秋当日以瓜果祭天、食新尝鲜的仪式,其背后暗含着农耕文明对季节更迭的敬畏与顺应。
西瓜:消暑去燥的“秋后第一瓜”
“啃秋”首推西瓜。民间认为立秋后天气转燥,需以西瓜的寒凉之性“啃”下暑气。《清嘉录》载:“立秋前一日,食西瓜,曰啃秋。”此时西瓜已至尾季,果肉沙甜多汁,咬一口汁水四溢,仿佛将盛夏的热烈尽数吞下。现代营养学亦证实,西瓜含水量达94%,富含番茄红素与维生素C,确为秋季润燥佳品。
玉米:五谷丰登的“金秋信物”
北方“啃秋”多食玉米。新收的玉米棒子煮得喷香,金黄的颗粒象征着丰收的希望。《齐民要术》中“收刈新谷”的记载,与此俗一脉相承。玉米富含膳食纤维与叶黄素,既应景又养生,成为农人庆祝秋收的“活态信物”。
毛豆:祛湿健脾的“时令珍馐”
江南地区则流行“啃秋吃毛豆”。新采的毛豆盐水煮透,豆香清冽,含丰富的大豆异黄酮与钾元素,正合立秋后祛湿健脾的需求。《本草纲目》称其“宽中下气,利水消肿”,与此时节气养生理念暗合。
现代演绎:从仪式到生活美学的嬗变
当代“啃秋”已突破传统框架:健身族以西瓜代餐轻食,饕客将玉米制成爆米花,文创店推出“啃秋”主题盲盒。但无论形式如何演变,其内核始终未变——通过“啃”这一动作,完成对季节的感知与生命的体认。
当齿尖磕破瓜皮的脆响在立秋回荡,我们啃下的不仅是食物,更是一份对自然时序的虔诚。这口清甜里,藏着农耕时代“天人合一”的智慧,也映照着现代人追寻本真的生活哲学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