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8月,成都以一场“运动无限,气象万千”的体育盛宴,向世界递交了一张融合传统与现代的“天府新名片”。作为中国大陆首次承办的世界运动会,这场汇聚116个国家和地区、6679名参赛者的赛事,不仅创造了世运会历史上规模最大、转播覆盖最广、可持续性最强的纪录,更以文化为媒、经济为翼,让全球看见一个“既古老又先锋”的成都。
国际舞台上的成都声音:从竞技场到文化会客厅
“成都的赛事组织水平堪比奥运会!”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主席何塞·佩鲁雷纳的赞叹,道出了国际社会对成都办赛能力的高度认可。首次引入的火炬传递、全球实时直播的转播计划,以及覆盖27个场馆的绿色改造,让世运会成为成都向世界展示城市治理能力的窗口。
赛事之外,成都更搭建了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。世运村内,外国运动员在书法、蜀绣、皮影体验区流连忘返;中医药体验馆中,艾灸香囊的制作让奥地利选手安娜直呼“神奇”;而吉祥物“蜀宝”“锦仔”以熊猫和川金丝猴为原型的设计,奖牌“竹光”上蜀锦纹饰与青神竹编的融合,则让巴蜀文化的DNA在细节中跃动。正如加拿大软式曲棍球选手劳布里所言:“这里既有现代化的场馆,又能随时触摸千年文明,这种反差太迷人了。”
赛事经济:流量如何转化为“留量”?
世运会的“票根经济”模式,堪称文旅融合的教科书级案例。持赛事门票可享青城山-都江堰五折优惠、56家酒店房费3-8折,这一策略直接点燃了消费热情。抖音数据显示,世运会期间成都团购交易额同比增50.8%,餐饮消费支付额增长近60%,春熙路、宽窄巷子等商圈的外国游客量同比激增56.3%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,赛事催生了“跟着世运游成都”的新风尚。从“世运主题大篷车队”串联四川21市州,到天府国际智链社区“好运市集”的非遗手作热销,成都将体育赛事与地域文化深度绑定。熊猫扎染、三国人物面塑等文创产品成为外国运动员的“必购清单”,单日最高接待量突破1500人次,让“中国购”的魅力跨越语言障碍。
城市升级:一场赛事,重塑城市基因
为保障世运会,成都完成了10项电力保供工程,新建320公里线路,新增336万千伏安变电容量,电网可靠性提升至99.9%。东安湖体育公园通过BIM技术优化空调系统,能耗降低30%,赛后拆除恢复设计更让场馆回归自然本貌。交通层面,167个地铁站配置多语种翻译机,6000名出租车司机完成英语培训,地铁公交实现境外银行卡“一卡通行”,这些细节让加拿大《环球邮报》感慨:“成都的国际化服务,超越了许多欧美城市。”
世运会之后:成都的“体育强市”新征程
世运会不仅是一场赛事,更是一颗种子。当成都小学生杨彦池在沙滩手球比赛中萌生“为国争光”的梦想,当天回小学跑酷队从36个班级中选出100多名学员,体育教育的种子已在校园生根。数据表明,世运会后成都参与体育运动人数增长23%,体育场馆利用率提升40%,这座曾以“休闲之都”闻名的城市,正加速向“体育强市”迈进。
结语
从火炬传递到文化体验,从场馆改造到经济赋能,成都世运会用一场赛事完成了对城市的全面赋能。当全球运动员带着对成都的记忆离开,这座城市收获的不仅是国际知名度,更是一个以体育为支点、撬动文化、经济、社会全面升级的新支点。正如国际奥委会委员所说:“成都证明了,一场世运会可以成为城市转型的催化剂。”而这样的转型,或许正是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一个缩影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