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香港茶餐厅的菜单上,菠萝包始终占据着C位。这款被昵称为“菠萝油”的点心,以酥脆的蜂窝状酥皮包裹绵软面包体,咬开时砂糖颗粒在齿间跳跃,堪称碳水化合物的极致诱惑。
食材解码:传统与创新的平衡
正宗港式菠萝包讲究“三油三糖”:
面团:高筋面粉250g、牛奶120ml、鸡蛋1个、黄油20g、白砂糖30g、干酵母3g
酥皮:低筋面粉100g、黄油60g、糖粉40g、蛋液15g、奶粉10g
秘密武器是酥皮中的“双糖组合”——糖粉负责融化后的光泽,幼砂糖则保留颗粒感,形成标志性的裂纹。
制作工艺:温度与时间的博弈
面团发酵:将面团材料揉至扩展阶段(能拉出薄膜),28℃发酵1小时至2倍大。
酥皮调制:黄油软化后与糖粉混合,分次加入蛋液,最后筛入低粉与奶粉,冷藏30分钟定型。
包制成型:面团分6等份(50g/个),酥皮同样分6份,用手掌压成12cm圆片,包裹面团时预留1cm边缘,用刮板压出菱形纹路。
二次发酵:35℃发酵40分钟,刷蛋液后190℃烘烤15分钟,最后5分钟调至210℃上色。
风味密码:冰火两重天的仪式感
传统吃法是将刚出炉的菠萝包横切,夹入一片冰镇黄油,利用温差让黄油缓慢融化。香港老饕会搭配鸳鸯奶茶,用茶的涩味平衡甜腻。现代改良版更衍生出流心奶黄、榴莲芝士等馅料,但经典原味始终是检验茶餐厅水准的标尺。
文化注脚:市井中的精致美学
菠萝包的诞生源于1960年代香港人对“平价西点”的追求。面包师将法式酥皮技术融入中式包点,用最普通的食材创造出超越阶级的美味。如今,它不仅是早餐选择,更成为香港饮食文化的符号——在2016年香港米其林指南中,莲香楼的菠萝包便获得“必吃推荐”。
当烤箱“叮”声响起,金黄的酥皮裂开细密纹路,这一刻的满足感,正是港式菠萝包历经半个世纪依然动人的秘密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