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8月,广州地铁十三号线二期(鱼珠至天河公园段)进入试运行阶段,这条贯穿城市东西的骨干线路不仅以高效交通功能备受关注,更因车站深度融入岭南民俗文化成为城市新地标。从“中 国乞巧第一村”珠村站的非遗传承,到天河公园站的星空美学,地铁空间正蜕变为流动的文化博物馆。
珠村站:乞巧非遗的现代转译
作为线路核心文化站点,珠村站以“七夕乞巧”为主题,将千年民俗注入地下空间。设计团队提取传统编织纹样,以灵动飘逸的线条勾勒天花造型,与车站非对称布局形成视觉呼应。红色丝带元素贯穿灯具设计,象征少女对美好生活的祈愿。最引人注目的是“乞巧画廊”——通过剪影人像抽象化呈现七夕拜月、穿针乞巧等习俗,配合互动屏展示珠村非遗技艺,让乘客在通勤中读懂岭南文化基因。
天河公园站:星空下的三线枢纽
作为十一号线、二十一号线与十三号线的换乘站,天河公园站以“浩瀚天际,天河星雨”为概念,打造出科幻感十足的地下星河。灰色基调空间内,星空图案冲孔铝板与层叠错落的天花造型交织,点状光源如繁星洒落,线性灯带勾勒出光影流动的轨迹。换乘通道采用“单循环”设计,避免客流对冲,而星空主题的延续更让这座地下枢纽成为城市文化的视觉符号。
技术赋能:复杂地质下的文化坚守
线路建设面临9条断裂带、11次穿江等挑战,但文化传承始终未让步。在珠村站,施工方采用冷冻法加固地层,确保顶管通道安全穿越民居群;天河公园站则依托BIM技术优化管线布局,将文化装饰与机电设备完美融合。设计师彭伟表示:“我们通过模块化设计降低30%返工率,让每一寸空间都为文化叙事服务。”
从交通到文化:地铁重塑城市认同
十三号线二期的文化实践,是广州“轨道+文化”战略的缩影。珠村站让“中国乞巧第一村”的千年习俗突破地理局限,成为每日数万乘客的文化记忆;天河公园站的星空设计,则以科技感语言诠释岭南“敢为人先”的精神。正如乘客李女士所言:“每天经过乞巧画廊,孩子会问我剪纸的故事,地铁成了最好的文化课堂。”
当列车穿过融合广绣纹样的站台,掠过以龙舟为灵感的天花造型,广州地铁十三号线二期正以每秒3米的时速,载着岭南文化驶向未来。这条地下长廊不仅是交通动脉,更是一座没有围墙的民俗博物馆,让千年商都在轨道上焕发新的文化生机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