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20日,全国正式入伏,标志着一年中最闷热潮湿的时段开启。今年三伏天共30天,较近十年“40天长三伏”的惯例缩短,但高温强度未必减弱。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高辉指出,今年极端天气事件偏多,区域性高温热浪与阶段性洪涝灾害并存,江淮地区高温日数或超常年。
为何三伏天“热”得如此难熬?专家解释,中伏期间地表热量累积达到峰值,叠加东南季风带来的充沛水汽,形成“湿热交蒸”的体感。江苏省气候中心预测显示,尽管三伏天数缩短,但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影响,江淮流域仍将持续晴热少雨,高温天气或延续至9月初。
面对高温,公众需科学应对。气象专家建议,避免长时间户外活动,外出时做好防晒措施;饮食宜清淡,可适量食用苦瓜、冬瓜等清热解暑食材,同时补充钾元素预防乏力;空调温度不宜过低,室内外温差控制在8℃以内,谨防“空调病”。此外,三伏天是“冬病夏治”黄金期,慢性病患者可通过三伏贴、艾灸等中医疗法调理身体,增强免疫力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