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以来,国内多地遭遇持续高温天气,黄淮、江淮、江汉、江南等地高温日数普遍达5至8天,部分地区甚至持续9至13天。高温“烤”验下,清凉经济蓬勃发展,劳动者权益保障措施也全面升级。
高温津贴:地区差异显著,发放标准细化
为应对高温,各地纷纷出台高温津贴政策。华北地区如北京明确区分室内外作业环境,6-8月按月发放,室外露天作业每人每月不低于180;华东地区标准普遍较高,上海、江苏6-9月统一按每月300发放;华南地区高温期最长,海南4-10月按每天10发放,广东按每月300折算为每天13.8;西南地区重庆创新“温度+场景”分档,强度高温(40℃以上)每天不低于15,室内37℃以上每天不低于15。
防暑措施:多元创新,守护城市“清凉”
多地通过创新措施为市民降温:武汉在火车站搭建遮阳棚、喷洒水雾;南昌开放地铁站纳凉区,提供免费饮水服务;上海多家推出“夜门诊”,方便市民晚间就诊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