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殷墟遗址考古工作迎来重大突破——新一批甲骨文在宫殿宗庙区西侧祭祀坑中重见天日。这批刻有神秘符号的龟甲兽骨,不仅为甲骨学研究注入“新鲜血液”,更以实证重构了商代社会的立体图景。
新现甲骨文以“非王卜辞”为主,记录了商代贵族“子”家族的祭祀、战争与日常事务。其中一片龟甲上,清晰刻有“子其涉河,吉”的卜辞,印证了《史记》中“商人逐水而居”的记载;另一片牛肩胛骨则完整呈现了“妇好率军征夷方”的战前占卜过程,与妇好墓出土的青铜钺形成“文字-实物”的双重互证。
技术赋能下,甲骨文的“活化”进程加速。考古团队运用多光谱成像技术,成功释读了3000年前因碳化而模糊的“月食记录”,填补了商代天文历法研究的空白;通过AI算法比对全球甲骨文数据库,新发现20余个未识读字符,为破解商代语言体系提供关键线索。
从“一片甲骨惊天下”到“批量新发现”,殷墟持续以考古实证彰显中华文明的连续性。正如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专家所言:“每一片甲骨都是穿越时空的信使,它们不仅属于中国,更属于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。”随着新现甲骨文的整理与研究,商代社会的神秘面纱正被缓缓揭开,而中华文明“信史”的根基,也在考古铲下愈发坚实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