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国内文学研究领域掀起一场关于研究范式转型的讨论。学者指出,传统“纯文学”观念过于聚焦文体划分与审美判断,已难以回应数字时代文艺形态的多元化挑战,“大文学”思想与跨学科研究成为破局关键。
纯文学的困境与突破
长期以来,国内文学研究以诗歌、小说、散文等文体为分类框架,强调对作品艺术价值的独立评判。然而,随着影视、游戏、数字艺术等新兴媒介的崛起,文学的边界日益模糊。“现代杰出作家往往是立体的‘文人’,而非单一文体创作者。”某高校教授举例称,鲁迅的杂文、木刻版画与学术研究共同构成其思想体系,单纯从文学角度解读难免以偏概全。
大文学与跨学科的实践路径
新文科建设背景下,“大文学”思想主张打破学科壁垒,将文学与历史、哲学、艺术乃至科技研究相结合。例如,对现代画家旧体诗词的研究,既需分析诗歌韵律,也要考察绘画美学与时代语境的互动;而数字人文技术的引入,则可通过文本挖掘、可视化建模等方式,揭示传统研究中难以捕捉的创作规律。
“学术自救的关键在于回应现实问题。”某学者强调,当AI写作、虚拟偶像等新现象涌现时,文学研究需与计算机科学、社会学等领域协同,构建更具解释力的理论框架。目前,国内多所高校已开设“文艺科技”“数字文化研究”等交叉课程,培养复合型研究人才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